如何營造親子關係

2009022815:07

親子關係有哪些重要元素?
父母該如何一步步建構優質親子關係,
陪孩子走過這無限變化的生命歷程?

文/郭煌宗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在從事醫療服務的二十一年生涯中,小兒神經與兒童發展之相關醫療服務已不知不覺地進行了十六個年頭了。這兩個專業的服務個案數,後者已慢慢地超越了前者!這暗示著社會的進步,使得家長對於孩子的關心,已由身體加上了心理,由結構到了功能,由生死轉變成生活。他們問的問題慢慢地變了,以前總是問:「會不會有生命危險?」、「總是吃不胖?」、「怎麼常常生病?」。現在就有更多的父母問:「孩子怎麼教?」、「老師常常叫我去學校訓話?」、「他爸爸一天到晚打他?」、「就算我們一家人都有時間,也是每個人躲一個房間?」對我們而言,這似乎是一種家長自覺的現象。

一個家庭的故事

在這篇文字的開始,我想先分享一個故事。有個孩子被父母親帶來了門診三次,第一次他請院長室打電話來關心,說「有個XXX小朋友因為過動、不專心的問題要來就醫,請多關照!」父親一進門就說,「醫生,學校老師一再抱怨孩子在學校問題一堆,我太太說她什麼方法都用盡了,孩子就是上課不專心,在家也不做功課。你看,我這孩子長得這麼帥,哪裡有問題?可不可以請你告訴我太太,孩子沒問題。老師不好,我們換一個老師就好,不要再庸人自擾,一天到晚煩我!」

我看到了一個神情激動、衣著講究的父親,一個頭髮微亂、眼神疲憊、眼眶中泛著淚光的母親,和一個吵著要母親注意的五歲小男生。我聽了一會,也和孩子互動了一下,安撫了爸爸,安慰了媽媽,請他們帶孩子去做了一些相關的篩檢。之後說明孩子的發展大致沒有問題,目前可能的問題與可以應變的方法。請父母親嘗試一週,做紀錄,再回來看報告和討論。

結果孩子的母親帶著更憔悴的眼神,三個月後回到了門診,說老師表示無法帶這個孩子,請家長另外想辦法,因為其他家長已多次嚴重抗議。我問母親,父親怎麼表示?她說,「孩子的父親事業不順利,沒時間管這件事。」之後她述說著這個家庭由平凡到巔峰,由光彩到沒落,大致發生在過去六年中的事,她自己一面幫先生,一面帶三個孩子,在公婆的指責,先生的不滿意與孩子的爭吵中,她其實大部份時間是沒有自信與自尊地活著。

我花了一些時間聽了母親的故事,讓母親自己設法回想了一些喜悅的過去,請她在一點點喜悅的心情中,為自己的遭遇做些整理,她稍稍平靜地離開了門診。

第三次在門診看到孩子的父親,大約是在一年後,我看到一張蒼白的臉,舉著無力的身軀,誠懇而客氣地走入診間。

孩子的母親說先生得了重病,生意也失敗了,倒是親子與夫妻間相處的時間變多了,先生的個性也改了,孩子也好像懂事了許多。

孩子換了學校,老師比以前接納孩子,但是孩子最近半夜驚醒與哭泣的頻率增加了。

我與父親談了他心裡的打算,與母親一起決定在父親最後的日子中,加入了親子互動的時間,也請母親做了一些畫面與聲音的紀錄。

半年後,我收到了一封信,母親簡述了父親與孩子最後一段相處的日子,與目前他們親子的現況。

這個故事在那裡畫下了句點。在門診的經驗中,這不是唯一的故事,而是上千個類似的情節,不論對象是腦瘤、癲癇、腦炎、自閉症、腦性麻痺、遲緩兒……,乃至許多所謂的正常兒童的家庭之中都必須面對這些問題。

上述的故事裡,第一次門診的父親是有成就而自負的,成就似乎就是他唯一的生命價值,妻兒頂多也只是陪襯他成就的工具而已。

第二次的門診,母親的訊息中透露著父親正設法挽回他生命成就的尾巴。

第三次的門診中,我們看到一個接納現實,將生命價值沉澱在身邊親人懷抱中,平凡而深刻的父親。

母親的角色則是從迷惘與在風暴中遊走的生命,變成了全家的支柱,也讓父親的生命有意義的完成了。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孩子的發展歷程與父母親內在的變化,雖然結局美好,但是我仍不禁要問,過程有必要讓三方面都如此辛苦嗎?

全家一致參與

親子關係是家庭成員生命意義的重要基礎之一。在某種層次上的覺察與行動,使得我們在上述的故事中看到了全家的一致參與,使得家長與孩子都順利走過與親人分離歷程的結果。

親子關係的意義,除了雙親與孩子間共同的生命意義之外,對於兒童發展與雙親的自我成長分別有直間接的意義。

在兒童發展方面,由於父母親是孩子後天環境中最主要的直接環境(Direct environment),因此在兒童發展的四個層次中:生理(物質面),生存(延續面),生活(真實面)與生命(意義面),孩子沒有任何一項成長歷程不需要父母的輔助或帶領,以逐步發展出語言、認知、運動、情緒、行為等人類的基本功能。

親子關係有幾個重要元素,應先理解的是:

尊重:它代表的是感覺自己與對方,考量自己與對方的意願、能力與時間等。
支持:它代表的是適時適量的主動關懷,對於對方的負擔與困難加以協助來分擔。

引導:大人與小孩之間基本上是一種不對等的互動關係,其間存在經驗、智能、體力、反應與資源等層面之差異,孩子需要較多的帶領與啟發。使之能將學習的結果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或特質。

教育:受限於智能、經驗與判斷能力,小孩子在生活中充滿了許多的危險學習歷程,如何提升並維持孩子的學習動能,進而學習尊重、合作、表達等,都需要父母一點一點的教導與適當的身教。

喜悅:認真地執行一個目標,總是容易讓人嚴肅而緊繃,因此加上快樂與舒壓的效果是必要的。

透過好玩有趣的活動與遊戲來進行親子互動的歷程,似乎是較有吸引力的。然而親子互動的情境,吸引孩子的目光是重點,卻未必一定要以遊戲或活動的方式來進行。

親子互動的分類,包括一般的生活互動,舒壓型的互動與學習型的互動。此一分類也隱含了互動的方向。總而言之,親子關係的形成是透過許多的親子互動歷程,互動的歷程提供了親子學習相處與默契,學習自我的成長,共同體驗生活和生命的意義。我們如能稍稍注意互動歷程目標(方向),安排適當的內容,並儘可能地完成一個歷程,那麼親子關係的營造就自然在其中了。

營造親子關係的方式
在文章結束之前,大家總會想問營造親子關係的執行方式,我們簡述如下:
一、將親子關係擺到父母親的心中,將生活中挪出一些親子互動的準備,例如時間、動機等。

二、平常就學會安排生活作息、時間與壓力,為親子互動準備提供一個較佳的前提。

三、親子互動其實佔了大多數家庭生活的時間,因此請父母親在心中隨時記住,尊重、支持、
引導與教育的四個原則。

四、學習型的親子互動,一般而言較有壓力,因此慎選雙方適合的時間與執行的長度和內容,避免疲勞、身體不適或心情不佳時執行。

五、舒壓型的親子互動,是一般嚴謹的父母親較放不開或無法做到的,但是卻又是很必要的,例如:體能活動、隨興的唱歌、跳舞或遊戲等,每週至少一次是很必要的。

六、親子互動的內容,尤其是學習型的互動,需要一點準備,可以與孩子一起準備或一起構思。其實活動準備期往往已是親子互動的開始,活動內容如能符合「有趣、專注、參與、互動歷程與學習目標」等成分,就有了意義。

七、別忘了為活動留下少許的紀錄,回憶與分享往往會更進一步營造好的親子關係。

各位親愛的家長,一條線存在著無限多點,請您們與孩子一起走過這無限變化的歷程,請別只在線的兩端當裁判。只有輸贏與成敗的日子,只會營造空虛的人生而已。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