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和喜歡字是讀書的第一步, 文/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所長)
當孩子開始上小學,「識字」是所有學科的基礎。閱讀,則是讓孩子熟悉字、喜歡字,甚而了解字與詞、文章與結構最好的方式。
開始讀故事 唸到「小魚說,……」他很可能指著圖中的魚,這時請微笑點點頭,繼續你讀字的動作。
●當孩子可以讀更多字時,不妨大家輪流讀。他讀他認得的字,你讀他不認得的字。若他讀錯,重複那個字即可,不急著糾正說,「錯了。」此時他需要的是所有的鼓勵。
●當孩子可以自己閱讀時,請放手讓他讀,你在一旁聽(需要一些耐心是真的)。當他唸錯字,唸顛倒,請注意看他怎麼自己糾正。這是學新字的途徑。
●雖我們看中的是閱讀文字,但有的繪本圖畫很精緻,不妨在讀完一本書後提醒一下,「這素描好細心」、「這色彩用的很亮麗」等。有的讀物則藏了一些趣味在圖中,分享圖的意義也是閱讀的一種收穫。
這時要培養的能力有:
■字的概念。包括字與圖是不同的表徵、字與語音的對應、字與標點符號或是其他符號的不同。
■一字一音的概念。
■了解字的功能包括體會字是思考、概念的表徵。
■故事體的概念。知道故事有背景、主角、因果、順序等。
一、字與圖不一樣 二、一字一音的對應 此時媽媽只要說,那是黃色的「黃」、汽車的「車」就可以了。中國字中有許多同音字,唯有透過閱讀,由上下文體會到字音相同但是字形與意思不同。當讀到同音字如希「望」,孩子說「旺旺」仙貝,媽媽要拿張紙,特別寫下「希『望』」和「旺旺」給孩子看。
三、字的功能 四、培養故事體概念 小孩多聽故事就有故事體的概念,自己說故事時也呈現故事體中應有的成分。研究指出有故事體概念,閱讀時就容易掌握故事大意。
讀完故事後,若大家還有時間和興趣,媽媽可以試著問:(一)故事裡有誰(主角)?(二)故事在說什麼?目的在檢視孩子理解多少。
媽媽亦不妨做些論述或評論,如,「這故事好感人。」媽媽的論述有示範、教導的功能,小朋友可以接母親的話繼續討論,表示自己的看法。
接著讀內容
書不是讀過就好。讀完要思考、要分享,對書的認識才更深入。 一、讀字的能力 二、讓孩子喜歡討論 媽媽或許很忙,但是透過對話,母親的不肯定讓孩子對明天沒有「期望」,就談不上做計劃。而母親兩次回話的內容是相似的,孩子透過對話學不到新東西。
三、摘出故事重點 父母別做的事
如何讓看圖不看字的孩子轉移焦點,
培養出文字的聯結能力?
讀書時請逐字讀出每一個字。一開始閱讀時,小朋友可能看圖不看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當你
剛開始唸書,媽媽讀了一段後,可以試問,「小老鼠在哪裡?」孩子會指圖畫中的小老鼠。媽媽不妨以手指指出「小老鼠」三個字,讓孩子體會還有一種符號可以表示「小老鼠」。
說話時是一連串的語音,閱讀時,孩子要學一字一音的對應。剛開始識字,字形是認字的依據,孩子可能看到字就唸出。如看到「黃」字唸「黃色」。看到「車」字唸「汽車」。
字的功能在記錄、保留訊息,表徵思考。當孩子可以說故事時,不論長短甚至片段,聽似不連貫,父母不妨記錄他的故事。第二天,把所記錄的拿起來讀。如此做,可以幫助他了解字的功能在記錄訊息、思考,以便傳遞。
「從前從前,在一座山上(背景),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主角)。晚上要睡覺時,小和尚要
老和尚說故事(情節開始),……。」
故事是由背景、主角、情節組成的。一個故事可以有多個情節。每一個情節中依故事複雜程度有因
果、主角反應(包括情緒)等等。
這時要培養的能力有:
●讀字。
●喜歡討論。
●摘出故事重點。
●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包括書寫。
孩子四歲以後可以在父母朗讀後,自己拿起書來讀。請父母鼓勵他讀出聲。當孩子長到六、七歲,
認識了不少字,親子要輪流讀出聲。讀出聲的好處是:
●看看孩子讀的順不順暢。
●看他認的字有多少。
●看他認新字的策略。
討論是雙方透過語言的互動把自己思考呈現出來,是雙方思考的交換,也是孩子學習思考的機會。孩子學習思考,就是看父母親如何「表達」思考。
親子間一來一往的問答、補充、爭辯等都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思考的形式。
例如親子安排明天去動物園。
媽媽:「明天你最想看什麼動物?」
孩子:「長頸鹿。」
媽媽:「我也是。牠那長長的脖子,那麼優雅。」
孩子:「我要看牠怎麼吃東西。」
媽媽:「還有呢?」
對話繼續……。
媽媽:「明天你要帶些什麼去動物園?」
媽媽:「你要不要現在試試把這些東西裝在背包裡,背背看,看看會不會太重?」
由這段對話中看出,媽媽幫助孩子找出舊經驗(長頸鹿)以及幫助(天下資料)孩子做計劃(裝背包)。孩子看到長頸鹿時可以與既有經驗結合,更學到事先安排需要攜帶的物品,還可以設計交通工具、路線等等。
相對於另一組親子:
孩子:「明天要去動物園?」
媽媽:「明天再說。」
孩子:「我要看長頸鹿。」
媽媽:「跟你說,明天再說。」
摘出重點前,先確認孩子讀到多少。試試下列考察理解的方法:
●找出主題/主要概念。
例如讀完「好想吃榴槤」(信誼出版)問,「這本書在說些什麼?」
若孩子一時答不出,不妨自問自答,「我覺得作者在說凡事都要親自試試看,不能只聽別人說的。」
●回憶文中重要事實與細節。
例如問,「你記不記得獅子覺得榴槤的味道像什麼?」
●理解順序。
問:「這故事怎麼開始的?」
答:「小老鼠好想吃榴槤,但是牠不知道榴槤好不好吃。」
再問:「然後呢?」
答:「牠去問人家。」
問:「然後呢?」
●理解因果關係。
問:「為什麼小老鼠昏倒了?」
●比較與比對。
問:「小老鼠和獅子、山羊、河馬這些動物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預測。
問:「昏倒的那些動物醒過來後做什麼?」
●下結論與推論。
問:「如果小老鼠沒有去買榴槤,你想牠會以為榴槤是什麼味道?」
●分辨事實與意見。
問:「河馬想,好像在書上看過耶。然後牠說,『當然吃過啊!』牠的意思是什麼?牠吃過榴槤沒有?」
●推論作者本意與用意。
例如父母說:「我覺得作者以這個故事諷刺有一些人不知道還說自己知道。你覺得呢?」
●解釋圖片、表格的意義。
例如父母說:這圖上寫著許多許多的「好想吃榴槤、好想吃榴槤」,真的表達出好想的感覺。
在家中讀書不是在學校上國語課,父母不要做老師做的事。
例如讓孩子寫字但不要成為作業練習、說故事不一定要做摘要。
這些事讓老師去做。
在家中閱讀是興趣培養和習慣養成,更是親子溝通。
我們相信,父母親持之以恆的和孩子一起閱讀,到孩子可以自己讀時,就學到閱讀的能力了。
打開書,從讀字起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