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該做與不該做的事

2009022815:06
 

親子關係像是一本存摺,
如何讓這本存摺的收入總是高於支出?

文/高淑貞(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一、回應性傾聽

最好這樣:
1.追隨的方式而非領導對話的方式(例如「老師生氣的時候你就會變得不知該如何回答了。」而不是「老師生氣你不要怕啊,你要把話講清楚嘛。」)
2.少問問題,多做嘗試了解的陳述(例如「當時你沒有機會把話講清楚,其實你也很委屈。」而不是追問「你為什麼不說勒?」)
3.嘗試理解說出孩子的想法、感受、行為(「你一急就突然說不出話來,你很擔心別人會覺得你很爛。」)
4.耐心不評價的傾聽,是愛的實踐(「很高興你告訴我今天發生的事,我很願意陪你一起想想這件事怎麼解決。」)

千萬不要:
1.執意引導孩子朝自己期望的方向表達。
2.談話過程老是被其他瑣事干擾而中斷,或表現心不在焉。
3.主觀的長篇大論講道理。
4.被動與沉默。

二、建立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最好這樣:
1.指出孩子的努力與能力(「雖然生字很多很難寫,你還是很努力寫完了。」「你知道怎麼告訴老師請假的事。」)
2.提供孩子做決定的機會(「你可以決定要用什麼方式祝爸爸生日快樂。」)回應孩子有能力自己處理的事(「這是你可以自己決定的事。」)
3.留意孩子的進步與成長(「我注意到你這星期每天都能很快起床喔。」「剛才弟弟故意賴皮時,你表現的很有大哥的架式喔。」)
4.鼓勵孩子的表達與嘗試,傳遞對他的信心(「我很高興你告訴我為什麼這麼討厭國語課,我相信你也會慢慢找到方法去對付這門課的。」)
5.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因應未來(「所以你自己告訴小偉不要再拉你的頭髮是沒有用的,那你還有想到可以怎麼做嗎?」孩子的任何嘗試都先傾聽,不要批評。(「你願意聽聽我的想法嗎?」)

千萬不要:
1.只有依據結果好壞來做評論。
2.用反詰的口氣語句質問孩子。
3.替孩子做他能力可及的事,會剝奪孩子證明自我的機會。
4.切勿急於介入解決孩子的困難,因為是孩子從克服挫折中成長也最多。

三、清楚明確的設限

最好這樣:
1.第一步:指出想法與感受(你很生氣弟弟弄亂你的書)
2.第二步:陳述行為限制(但是弟弟不是給你打的出氣筒)
3.第三步:提供其他可行之道(你可以處罰他今晚不可以看你的漫畫)

千萬不要:
1.語言刻薄或行為暴力。
2.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否定而不是單純對他行為的不認同。
3.無法定出與執行合理限制,結果流於無效恐嚇。
4.只是限制,卻不提供孩子另外可行的選擇。

四、保持好玩的創造力

最好這樣:
1.讓事情盡量單純化,採用遊戲的方法與精神:不要過度嚴肅化孩子世界的事,他們需要許多天馬行空的表達,表達並不等於付諸行動,父母不需要太快進入問題界定與解決中。
2.好的創造力是勇於嘗試各種可能性,願意看見不同:創造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的問題往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保持創造力可以看見問題的不同面向與可能的不同解決之道。
3.每天至少都要製造一個愉悅的親子互動:親子關係像一本存摺,總有衝突斥責,需要消耗正向能量的時候,所以每天儲存一些正向親子能量,讓親子關係存摺永遠是存入高於提出,永遠有足夠的關係應付挑戰。

千萬不要:
1.冗長說教,避免不必要的連結與複雜化。
2.執意標籤化孩子不好的特質。
3.成為不好玩的大人。

五、善用身體語言

最好這樣:
1.聲調語氣配合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快樂、興奮、生氣、悲傷、難過都有情緒在背後,需要被理解與接納,透過聲調語氣的變化,更容易讓孩子感覺父母與他同在。
2.明確的眼神接觸與示意:父母透過眼神的接觸,可以明白傳遞專注、看重、清楚明確的訊息,藉此幫助孩子覺得被重視與獲得清楚訊息。
3.適時的身體接觸:擁抱、撫摸、整理衣服頭髮等小接觸,都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4.觀察孩子的身體語言並給與回饋:孩子有時候並不會意識到自己表情、身體語言的不恰當,需要父母明確指出提醒他。

千萬不要:

1.口語跟身體語言不一致。
2.冷淡不可碰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