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讓親子攜手成長

2009022815:11

 

文/黃迺毓(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台灣閱讀協會理事長)

為了考試,孩子一定得讀書,但為了豐富生命而去「閱讀」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讀書人,親子共讀能帶孩子走上主動閱讀的道路,父母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與孩子共品書香?

我自幼在國語和台語雙語的環境下成長,自認台語好得不得了,甚至還曾以台語做過通順而流暢的演講。前不久,我需要以台語向人介紹「台灣閱讀協會」,卻赫然發現我不會說「閱讀」二字,只好說成「讀書」。然而話一出口,自己覺得怪怪的,閱讀等同讀書嗎?

閱讀vs.讀書
英文的閱讀是read,讀書是study,不太會混淆,但是中文的閱讀和讀書好像是同一回事,又好像不是。於是我就教於一位小朋友,「你覺得閱讀和讀書有什麼不一樣?」

小孩想了一下下,篤定的回答,「閱讀是為自己讀,讀書是為別人讀!」

小孩很清楚,有時候讀書是為了別人,例如為考試而讀,如果今天要考第三課,你不能說,「我比較想念第二課。」但是有時候讀書是為自己,因為書的內容有趣,吸引你很想去閱讀,讀了會給你很好的感受,即使別人不給你任何酬賞。

大部份的人閱讀都是從「為別人」而讀開始,我猜,一定有人一輩子都為別人而讀,當學生時如此,就業後如此,當外在環境有壓力、有需求時,他就趕忙找東西來讀,閱讀對他而言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能如此閱讀的人也不錯了,至少他具備閱讀能力。

為何而閱讀?

但是有一種人,除了「狗急跳牆」式的閱讀外,他也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個必要部份,如同吃飯、睡覺、洗澡、運動一樣,閱讀讓心靈有糧可食,也能讓精神鬆弛而休息,更有淨化情緒的效果,而且也運動人類最寶貴的思考能力。

這種讀書人如何產生呢?親子共讀應該是最自然而經濟的方式。傳統的父母希望孩子愛讀書,但是讀書的目的是功名(成績),他們以為課外書會讓孩子胡思亂想,對考試有害無益。近代的父母知道孩子需要讀課外書,因為好書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有助益。

所以他們願意為孩子購書,而且也肯鼓勵孩子多讀書。

這樣的父母應該夠好了吧?然而即使如此努力,還是沒讓孩子「愛」看書,在孩子心裡有疑惑,那些書如果是好書,為什麼爸爸媽媽自己不看呢?童書又不像食物,大人吃了,小孩就沒得吃。

大人買了童書,不妨自己先享受,在跟孩子分享時會更有深度,而且讓孩子感受到你是在跟他分享你自己也很享受的事情,這總比把書「留」給孩子自己消化來得有誠意些。

教育部曾將「學習型家庭」訂為中程計劃,在推動的過程中,我們證實了親子共讀是學習型家庭理念最具體的落實方式。

我們建議父母親自己對童書具備基本的知識,讓居家環境適合閱讀,選擇適合孩子讀的好書,每天花一點時間與孩子獨處,讀童書給孩子聽,或是跟孩子一起分享童書的內容,討論對該童書的想法,自然而然的分享生活點滴,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親子感情,建立良好溝通模式,對孩子來說,除了體會閱讀的價值,也產生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的習慣。

有些大人本來以為自己可以教孩子,但是在共讀的經驗中,赫然發現原來自己家裡有位「小學者」,孩子讀圖畫的能力往往強過大人,他們社會化的程度較淺,思考海闊天空,孩子本來就生活在各種聲音中,但是他們聽到的聲音多數對他們是無意義的,例如大人的吆喝聲,談話聲,即使孩子聽到了,也大多不了解意思。

親子共讀的媒介是童書,童書是為孩子寫的,以孩子的生活經驗為主,用孩子能懂的詞彙和句型,貼近孩子的思考和情緒,絕對有別於孩子一般聽到的「噪音」。

有共讀習慣的孩子跟大人對話時有分寸,因為他們習慣跟大人站在同等地位互動。他們也敢於表達,因為他聽多了「樂音」,詞彙豐富,句子完整,大人可以聽懂他的真正的意思。

親子共讀見證多

我看過五歲的男孩每晚與媽媽共讀「逃家小兔」(上誼出版),體會了他自己明明想聽話,卻有時偏不聽話的心情,有一次媽媽又叮嚀一些瑣事,兒子調皮地說,「我要離家出走啦!」媽媽馬上意會過來,就接著說,「如果你出走,我就會去找你,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於是他們海闊天空的又逃又追,化解了衝突。

我看過四歲半的女孩經常與父母共讀,而且是反覆的聽,把每一本她喜歡的書都「讀爛」了。她還未識字就會作詩,她能細心觀察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將感受唸出來,爸媽為她記下來。她很享受自己的創意,也使得敏感的人格特質不至於因為太容易受傷而畏縮。

我看過三歲的男孩因戀家而不肯去幼兒園,我順手拿起「小雞上學」(上誼出版)唸給他聽。他歡天喜地的跟著書中兩隻小雞,感同身受的經歷牠們的膽怯和不安,我唸完之後,他說,「你再唸一遍,我就去上學。」說真的,在那時刻,我還真心希望他留在我身邊,聽我唸故事,不要去上學呢!

原來共讀是一種省時省力的教養方式,從生活習慣、行為規範、情緒疏導,到文化價值觀和人生信仰,都在有趣的共讀中,自自然然的傳遞了。

對了,你會擔心自己不見得有好榜樣,不足以提供良好示範給孩子嗎?如果你有這個顧慮,那就更好了,因為好的童書不但教育「生理上的小孩」,也照顧「心理上的小孩」。

好的童書會輕手輕腳地剝下我們的防衛心,以最 不具刺激性的藥材敷在我們的情緒傷口上,用最柔軟舒適的透氣繃帶為我們包紮,而且,耐心的等待,等待我們的身體復原,甚至自己產生抵抗力,萬一再度受傷,會好得更快。

親子共讀讓大人學著柔和謙卑,讓孩子建立自信自尊。親子共讀是生命教育最基礎的一環。

讓我們張開雙臂,歡迎孩子來到我們懷中,挑一本好童書,一起遨遊閱讀世界,編織人生最美好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