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他避險 讓他冒險~ 洪蘭

2009030417:43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最近喝春酒,席間聽到很多人在談師大研究生在奇萊山上作研究,
遇到大雪,該不該救他下山之事。

大家七嘴八舌,有從父母的觀點,有從社會成本的觀點,所有的人都覺得應該要強制他下山,
就是沒有人從當事人的觀點問他願不願意下山,
我覺得研究生年齡閱歷都達到法定成年人的標準,
應該可以為自己的事負責,他如果沒有開口,我們旁人不應該「為了他好」強制他下山。

歷史上有多少遺憾事都是「為了他好」而發生,
為什麼我們不能尊重當事人的選擇?
很多小孩子等不及長大就是因為未成年時處處要聽大人的,
而大人看事情的角度與孩子不同,常讓孩子覺得是「被迫」去做,
心不甘情不願時,做出來的成績不好,被父母責罵,徒增親子間的摩擦。

其實真的要為孩子好,就要放手讓他去做,
自己在後面作後援會,即便他失敗了,這個教訓也會使他終身不忘,
他的一生會比那些從來不曾犯錯過錯的人有意義。

從動物上來說,被人飼養的豬牛羊它們的腦都比原野上的同類小了三分之一,
因為不需要為自己的生存求競爭,一切都有人在照應,腦就變小了。

1973年得諾貝爾獎的羅倫茲就很不喜歡被人豢養的動物,
認為牠們貪婪、愚蠢、過度交配,他曾對一隻追逐著他不放的莫斯科鴨大叫說:
「走開,你這個又肥又蠢的廢物。」

因為被人豢養的動物長肉長肥(這是主人所欲),
個性溫和(必須討好主人,不然不給飯吃),
和呆笨(每天日子一成不變,沒有挑戰,腦筋就遲頓了)。

我們常把現在的孩子叫做草莓族、飼料雞,
但是可能不是他們的錯,是我們不肯放手讓他們去冒險、去成長。
其實人生何處無危險?
閉門家中坐都會有飛機撞進來,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教孩子如何應付危險,而不是逃避危險。
父母應該花時間分析每一件事危險的地方在那裡,它的後果可能是什麼,
孩子其實都不笨,知道了後果都能順應情境去避免,
最怕的是無知,不知自己行為的後果可能帶來什麼災難。

我們不可能跟在孩子後面一輩子,只有教會他才是真正為他好。

以前加州大學有位學生他的論文做的是撒哈拉沙漠中的地鼠,
他在收集論文資料時,曾在撒哈拉沙漠住兩年,每天吃鮪魚罐頭與花生醬三明治,
連聖誕節都不能回家,因為動物不過節。

我第一次見到他時就覺得他與眾不同,眼睛機靈,回答簡單扼要,
臉上充滿自信,問他苦不苦時,他說一點也不苦,
因為他對自己的研究有興趣,正是孔子說的「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樂。」
我認為能夠到達這個境界的人是有福的人,
作父母的應該感到很高興自己的孩子找到他的興趣和理想。

做父母的都會擔憂孩子的安全,
但是應該教他如何避免危險,
而不是把他栓在身邊。
停在港口的船是最安全的,
但是那不是造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