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裡,或許有些讀者會想:「什麼!難道只幫孩子看功課看到10歲嗎?」我的答案一半是「YES」,一半是「NO」。
首先來說一半是「YES」的理由。以我個人主觀的意見來說,一個孩子會不會讀書,大約在10歲左右,也就是小學時期,就已經大致決定了。或許會有例外,但基本上,我們很少聽說「小學時的功課完全不行,從中學開始變得非常喜歡讀書,成績也突飛猛進」這樣的例子。相反地,也很少聽說「從小學開始,讀、寫、算術都很優秀,但到了中學,卻跟不上學業」的狀況。
當孩子在約10歲前就已經養成主動看書的習慣後,他們會在國中、高中升學時,選擇「自己想要念的學校」,並在大學升學時,選擇「自己想要鑽研的科系」,並且主動地為升學而讀書,以及在入學後繼續讀書。相反地,沒有在10歲前養成讀書習慣的孩子,也很難在後來養成這樣的習慣。因此,他們不擅長讀書,只會在面臨考試時,才到補習班硬將知識塞進腦袋裡面。
將年紀設定在10歲,雖然這並沒有科學上的根據,但事實上,我認為這個設定還是太寬鬆了。其實我真正的想法是,大約在5到6歲學齡前就已經確定了,只要在這個時候養成主動看書的習慣,接下來就算放牛吃草,孩子還是會自己讀書。只是,在10歲之前,一切都還來得及。至於10歲以後,那就很遺憾了,我無法提供任何建議。
除此之外,對於孩子提出有關功課上的問題,父母能夠回答的也只到小學的程度而已。有多少父母還能夠確實回答國中數學或古詩詞的問題呢?不過,如果是小學課本,還是有辦法回答吧?因此,對於「難道只幫孩子看功課看到10歲嗎?」的疑問,我的回答是「YES」,而且我認為那樣就夠了。
接下來是另外一半的「NO」的理由。如果狹義地解釋「幫孩子看功課」,那麼,我們夫妻根本就沒有強制地要求孩子坐在書桌前讀書過。而如果是廣義地解釋「幫孩子看功課」,那麼,「帶孩子去旅行」、「和他一起玩棋盤類遊戲」也都可以視為是間接的「促使孩子想看書的活動」,而這些活動當然可以持續到10歲以後。因此,我對於「難道只幫孩子看功課看到10歲嗎?」的疑問,有一半的回答是「NO」。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樣根本和父母的家庭學習無關,而是因為寄宿學校的教學成功,才能考上牛津大學的吧?」因此,我要先補充一句話。並非只要有錢,任何人都可以進入寄宿學校的,而且,也有很多小孩在寄宿學校學習成果不佳。雖然擁有非常好的學習環境,但是,要在那裡如何學習,以及學習什麼?那完全就是孩子自己的問題了。而孩子的學習態度,在入學前就已經大致底定。
接下來雖是題外話,但根據夕己的描述,他和其他學生在學校寄宿時期最愛的一門課,是一週一次的「沒有主題的課程」。如字面的意思,這是一門不在事前決定要教些什麼內容的課程。,就是等老師來到教室後,再和學生聊自己目前所沉迷的事物、熱衷的興趣等等。
話雖如此,對孩子來說,這門課程並不是供他們放輕鬆的。由於老師會很認真地討論,因此,學生們也會因此學習到,當一個人懷抱熱情,專心於某件事時,會是什麼樣子。這一點是從課本無法學到的。夕己曾在日後提到「回顧寄宿生活給我幫助最大的就是『沒有主題的課程』」,我想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