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正在諮商一對夫妻和他們的女兒。這個女兒在學校總是惹事,她交男友的條件是看他能把她的車破壞到什麼程度,以及他有多叛逆。她認為自己處處與大人旗鼓相當,並且可以擊敗所有權威。她不講道理,人雖聰明,功課卻奇差。她每天和老師爭辯,從來不曉得自己的行為影響到了別人,總認為是別人和她過不去。
她的母親為人和藹可親,但看得出來長期受苦。而她的父親堅定地認為,天下沒有人可以像他把事情看得這麼清楚。他們已分房一年,為了財務問題爭執不休,彼此互不信任,懷疑對方的每一個動機。他們兩個在我的辦公室,為了孩子的成績不好、媽媽的交友不慎和性行為風險而吵架。他們兩人互不信任,也互不喜歡,但是在養育出一個有對立反抗行為的青少年這件事上,卻是行動一致的。他們沒有辦法塑造出適合孩子的家庭結構。
面對這樣的父母,我最喜歡問的問題是:「你們上次一起出去玩是什麼時候?」通常我會看到他們一臉的困惑,然後開始在記憶中尋找。有時,他們會告訴我,上一次是六個月前,一起去看電影;或是去年,一起去吃晚餐;或是參加公司辦的聖誕晚會。他們會說,為了孩子,忙得沒有時間給彼此。我會試著告訴他們,除非他們之間的問題先解決,否則不可能駕馭孩子的行為。當夫妻雙方都不快樂,或是彼此互相對立時,只會讓孩子的情況更糟。他們應該先接受婚姻諮商,修復彼此的關係,再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為什麼明明是孩子行為的問題,卻要父母親接受婚姻諮商?在利用父母親之間的不一致這方面,孩子們都是天才,而且每一個孩子都會。媽媽告訴女兒不能吃冰棒,她馬上轉身去找爸爸。父母親若是立場一致,並和孩子說明清楚,只要父母親當中一人說了就算,這個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如果媽媽說「早餐之前不吃冰棒」,爸爸也應該如此堅持。
但是常常我看到的不是這樣。如果父母親對彼此有敵意、說彼此的壞話,或是處於戰爭狀態,孩子便無法面對這些狀況所帶來的模糊和不確定性。人們不喜歡不確定,會感到害怕。面對著父母親的情緒和不可預期的行為,孩子會開始扮演導演的角色,讓事情比較可以理解,也比較不會害怕。孩子們會把父母親其中一人安上「好人」的角色,然後另一個人就是「壞人」。問題是,你永遠無法預期,他們安排誰當好人,誰當壞人;而且,那個被當成壞人的一方,恐怕很難翻身了。想要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做父母的若是有爭執,最好關起門來解決。
孩子們一旦感覺到父母在戰爭,就會發展出他們自己的策略。他們會利用父母爭吵時,要求去朋友家住一個星期,這時候通常會比較容易被允許,更何況與朋友的哥哥相處有趣多了。如果父母相處的情況不錯,就比較有可能和孩子談談,在他們這樣的年紀並不適合在外面住一星期,而且會問一問那個朋友是誰,怎麼會家裡頭沒有裝電話?
雖然不見得每一個孩子都會因為父母的不合而變得叛逆,但父母不合所導致沒有保護性的結構,是孩子對立反抗行為發展的溫床。目前,我正在諮商一對姊妹,姊姊甜美而安靜,妹妹有話直說,就是那種會和鄰家男孩踢足球,還踢人家屁股的女孩。她們的父母正在經歷痛苦的離婚過程,姊妹倆的父親偶爾會來看她們,並且告訴女兒是她們的母親不願他來看她們。性情甜美的姊姊,成績一直不錯,人際關係也很好;妹妹的行為卻誇張叛逆,不是在家惹事,就是在學校搗蛋。她說:我就像我爸一樣不好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