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間關係‧需要尊重與體諒

2009053114:33

撰文/鍾碧芳  諮詢/輔仁大學民生學院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利翠珊

 

與長輩一同教孩子很難?

人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當這個寶因為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教養理念,而與自己出現差異時,身為父母的你,該怎麼辦?是依照自己的方式教孩子?還是誠心接受長輩指導?或是根本相互仇視?教育孩子需要溝通與相互尊重,才能以身作則,養出真正的好孩子。

 

祖父母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總是扮演含飴弄孫的角色,一旦肩負起孩子的保母角色時,就容易與現代父母的教養理念產生代溝。其實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經驗與溝通方式,想要達到教養的共識,確實不太容易。

輔仁大學民生學院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利翠珊表示,上一代的成長背景畢竟與新世代的父母有很大差異,對於孫字輩的孩子,也傾向以他們過去照顧自己小孩的方式在帶養孩子,育兒知識偏重情感,較少像時下新一代的父母,容易接收、吸取新教養理念的薰陶。

 

【什麼是代間關係?】

代間(between generations)關係是指在家庭的結構中,包含了兩代以上的親子關係,如祖孫3代的關係。

 

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問題:無法認同長輩的教養方式,事後要如何教孩子。

觀念:不否認他人‧只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天下的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很少人捫心自問,自己對孩子所做的一切或對孩子的要求,都一定是好的嗎?還是只是想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成就或心願?利翠珊認為,尊重是家人間相處最重要的一環,且與家人的互動千萬不要複雜化,一定記得要「單純化」,也就是說,當父母發現長輩的教育方法與自己有差異,看不慣又說不通時,也不用在當面就給予指責,或在事後跟孩子說「阿公阿嬤這樣說是不對的」,只要跟孩子說,自己覺得正確的方式是什麼就夠了,「直接把價值觀傳遞給孩子,而不要先打別人一巴掌,把問題複雜化」。

至於該如何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本意與價值觀何在,就在於教養技巧與溝通方式的不同,利翠珊說,不論如何,在心態上千萬不要否定別人,這就是對旁人最基本的尊重。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當父母與長輩的說法不同時,有時讓他自己思考,並做選擇,也等於把阻力變成了助力,「每一件事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可以順勢啟發孩子的多元智慧」,也是啟發他認知發展的好時機。

 

育兒行為‧站在對方立場想

問題:婆婆的育兒方法跟現代育兒觀有很大的差別。

觀念: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事情。

 

橫跨半個世紀的兩個世代間,必定會因為彼此的年齡、成長背景、環境,甚至所受的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在行為方式、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念上有著不同的差異,即使是親生的父母,也都容易出現教養下一代不同的想法與觀念,更何況是與自己生長背景完全沒交集的配偶雙親,更是容易在教養時意見分歧。

利翠珊認為,祖父母輩對孫子會有較多的情感與期望,這與一般聘請的保母不同,基本上都是為了孩子好,不致出現傷害孩子的事情。因此,在彼此出現教養意見不一致時,首先要先了解對方的背景與想法,是否從對孩子有利的角度出發,先了解原因,再去對彼此意見不同的地方做回應,排除自以為上一輩的惡意想法,再進行接下來的溝通較佳。

 

讓孩子學習不同的互動模式

問題:長輩老是喜歡用威嚇的方式教孩子。

觀念:提早讓孩子學習與不同人互動也未嘗不可。

 

有些長輩喜歡用威脅、恫嚇的方式教育孩子,會讓喜歡用民主開放教育孩子的新世代父母覺得擔心「每天處於威脅的情境下生活,會讓孩子日後產生不良影響」。利翠珊表示,從教育的研究上來看,並沒有顯著的報告顯示,威權型的教養方式與民主式的教養法,兩者對孩子的未來成就會有多大的不同,往另一個方面想,即使父母願意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或新世代的教養觀念養育下一代,也無法讓孩子永遠被保護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因為一旦出了家庭、父母的保護網,進入幼稚園或學校教育時,就可能遇到會用與自己不同教育 方法的 老師。因此,他認為,換個角度想,提早遇到教育理念不同的長輩或配偶,反而可以當做是對孩子另一個行前訓練,好讓他了解「在社會化中,每個人都會用不同的方式跟人互動,只要不離譜就好」。

不過,如果父母先把孩子的成長路劃分成大小目標後,就比較能清楚了解教養的過程中,有哪些事需要堅持?哪些事又必須妥協?利翠珊表示,對於願意主動吸收教養新知的父母,能夠用好的教育知識教養自己的孩子固然很好,但這只是父母自己對孩子的教養觀念,身為父母,也只能做到幫孩子解決家庭內會遇到的環境問題,實在很難要求全世界的人都要用自認最好的專家那一套來教育孩子,她強調「凡事不要覺得非要什麼不可,或非一定要怎麼做才行」,反而是後續的機會教育比較重要。

 

認真想想該給孩子何種未來

問題:當權威控制型的阿嬷遇上民主開放型的媽媽。

觀念:先設定孩子成長的大目標。

 

時代的進步與教育水準的提高,讓現代父母有更多吸取教養新知與專業的機會,但在過去的時代中,長輩在家庭,慣於利用自己舊式的方式教育孩子,因此,遇到「凡事總是以為自己就是對的」的長輩,很難用新的教養理論或照護方式做溝通,利翠珊說,在父系家庭背景長輩的觀念中,總覺得自己是權威的、是對的,她建議父母不妨採取的策略是,先設定孩子未來之路的大目標,如果大目標是「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快樂的成長」,其實對於在生活中的許多細枝末節,是可以妥協與忽略的,當然,並不包含會危及孩子的生命或健康的處理方式。

 

溝通貴在傾聽

問題:遇到超難溝通的長輩,該怎麼辦?

觀念:溝通首在傾聽。

 

當與上一輩產生育兒問題時,最重要的就是情緒的控制,千萬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起爭執或衝突,利翠珊說,很多溝通的功課,在平日就應逐漸累積的,而不是等到發生某件事或問題時,再來想辦法解決,不論是教養方式或彼此對孩子的期望等,都應該在平日就要不斷地多做溝通,此外,當爭執一旦出現時,情緒的控制很重要。

要當面指責對方有教養上的偏差,是相當不聰明的做法,因為只要一起頭,雙方的感情就會出現裂痕,往後想再溝通就更難了。利翠珊表示,遇到爭執點,應該是先思考對方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先想想這些話的背後意義,然後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不需要藉著批評別人來證明自己的想法。而當對方有不理性的情緒反應時時,現場的第一個反應則是學會情緒控制,等事情過後,再來深入溝通。

 

需隨時隨地溝通

問題:配偶的立場不一,讓媽媽難做。

觀念:平日就應對育兒觀念多做溝通

 

與上一代的教養分歧,常常出現在婆媳之間,有時,父親的角色就顯得相當重要,不過,如果夫妻雙方在平日都沒有對彼此的育兒觀念多做溝通,一旦遇到問題,實在無法要求對方能幫自己做些什麼。

利翠珊說,夫妻間如果希望能有相同的教養理念,一定要在平日間就該多做溝通,如果沒有回到原本的溝通脈絡中,很難要求別人,唯有夫妻雙方先達成共識,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避免「三角化關係」

問題:在孩子面前與婆婆出現相反意見。

觀念:不要讓場面出現「三角化關係」。

 

不論是全職媽媽或假日媽媽,當與長輩共同代養小孩時,最容易出現雙方對孩子的限制問題,只要出現三角關係,利翠珊表示,就容易讓孩子出現鑽漏洞的機會,因此要避免形成「聯盟關係」。在家人互動中,凡事最好單純化,不要主動介入,即使要介入,也是在事後,最好是讓雙方解決各自的問題,等到事後,再對孩子做說明。

 

兩代的文化背景不同,教養觀念也很難一致,但這都是正常的,如果遇到觀念、態度實在相差太多的長輩,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做改變時,利翠珊建議,只能儘量在平日就多做溝通,拉近彼此的思想距離,一旦遇到不一致時,也避免在孩子的面前出現爭執或撕破臉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