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見別人東西比自己的好,產生嫉妒心。由於孩子的情感外露、衝動,自控力差,嫉妒往往直接付諸行動,搞破壞行為。例如故意剪壞哥哥姐姐的新衣服,弄壞同伴高檔玩具,摔壞同伴新書包、新鉛筆盒……嫉妒是一種陰暗、狹隘的心理,它既給孩子心中帶來了苦惱,也影響孩子的成長及與他人的交往,必須從小挖掉心靈上的這顆毒瘤。為此,要引導孩子學會欣賞別人,讓孩子心胸開闊起來。
☆★ 報復心理
有些幼兒因弱小,鬥不過「強者」,便偷偷地採取報復破壞,以在心理上得到平衡,例如:推倒對方家的自行車;把對方曬在外面的衣服弄髒;……對同伴暗地裡使壞是卑劣的行為,成人要及時制止和批評。若孩子果真受了委屈,可告訴對方家長或老師,尋求恰當的解決之道。
☆★ 滿足個人需求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絕,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範」。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讓家長買新的。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為防止這類行為發生,大人要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應把原因告訴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發現這種不良行為,要嚴肅批評,且絕不能簡單滿足他。
☆★ 好心辦壞了事
幼兒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由於經驗不足或能力有限,結果事與願違。有的孩子見金魚缸裡結了一層薄冰,怕金魚凍死,把金魚全撈上來包在手帕裡;看到鹽有點髒,把鹽放在淘米籃裡用水淘;出去打開水摔壞了水瓶……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著告訴孩子失敗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請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長大了再去做。
☆★ 感到有趣
有些幼兒損壞東西,並未意識到行動的後果,而是對活動的過程感興趣,覺著好玩。例如把圖書中色彩鮮艷的畫面撕下來折疊玩具;到田裡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筆在牆上、桌上亂刻亂畫……成人發現後要及時制止和教育,使他們認識到這些東西損壞就再也恢復不了原樣了。要適當引導幼兒興趣,例如對愛撕書折疊的,可給孩子色彩鮮艷的彩紙,由他折疊;對愛亂刻亂寫的,可給他硬紙、刻刀、彩筆及作品範例,讓孩子模仿著刻畫。
☆★ 發洩心理
因未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與大人賭氣,故意損壞東西,發洩心中的憤怒。某些被溺愛的孩子常以此要挾成人,以達到個人目的。對這種故意破壞的行為,成人絕不能姑息遷就,既要嚴厲批評,也要讓孩子嘗到破壞的滋味。例如摔壞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內不買新玩具;搗熄了煤爐,讓他與家人一起挨餓;砸壞了碗碟,告訴孩子兩周內不買他最愛吃的冷飲,以省下購買新碗碟的錢。孩子受到一定的懲罰後,會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著性子耍潑了。
☆★ 好奇心理
好奇是幼兒心理的主要特徵,他們對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強烈的探究心理,總想摸摸、看看、聞聞、嘗嘗,弄個明白,喜歡拆卸鐘錶、玩具、收音機、筆,亂按電器開關或遙控器,從而損壞了東西。
損壞了東西,家長不要粗暴懲罰,以免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家長可引導孩子把拆下的東西裝配起來,恢復原樣。孩子在裝配活動中,能進一步瞭解物體的結構並弄明白:有些東西是不能拆的,一拆就壞了。平時,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不能亂摸亂嘗的(如電器、藥品),以防事故發生。對愛動手的孩子,可為他們購買拼插、組合玩具,使他們在裝裝拆拆的活動中體會構造的快樂。
☆★ 盲目模仿心理
愛模仿是幼兒典型的心理特徵。孩子把成人當作行動的榜樣,成人怎樣做,他也機械地跟著學,由此產生不良後果。例如見父親刮鬍子,便將小貓鬍子剪了;模仿醫生用針筒給雞打針,打死了雞;模仿少女穿一腳蹬鞋子,將自己鞋帶剪掉……,這種盲目模仿甚至會給家庭、社會帶來不幸。有位六歲的孩子,見賣氣球的打開鋼瓶給氣球充氫氣,他回家也打開煤氣罐閥門,給氣球充氣,因父親回來早,避免了不幸事故的發生。有位七歲的孩子與小夥伴模仿農民放火燒田,引起了樹林火災。
父母在事後要給孩子補充有關知識,使他們明白為何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破壞。平時要告訴孩子哪些事可以學成人的樣子做(如刷牙、洗臉、擺碗筷、洗手帕等),哪些不能;尤其是不能亂動煤氣、電器的開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