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孩子感到悲哀的是父母親並不瞭解自己

2009052213:27
 

 

全班只有一個少年怎樣都沒辦法爬上鐵杆。
 
這個男孩對媽媽說:

 
「這次要考爬鐵杆。」

 
「有練習過嗎?」

 
「在學校有練習,可是還是不會哩。」

 
「媽媽體育一向最厲害,你是我兒子,怎麼可能太差?你到底有沒有認真做?」
 
這是最不應該說的話。
 
這樣的話聽在孩子心裡,孩子很可能壓抑住內心的羞恥感。這次是爬鐵杆有困難,下次等課業
 
有困難時,孩子因為怕再次遭到媽媽無情的比較,很可能不願再告訴媽媽自己的困境。
 
孩子希望的只是父母瞭解他。
 
「說到爬鐵杆,媽媽以前也是非常地拼命才爬得上去呢。」

 
 
「是嗎?媽媽也是要很拼命嗎?」
「我們去公園練習吧。請爸爸教你訣竅,一定很快就學好了。什麼時候要測試呢?」
 
「下星期一。」
 
「好,那我們跟爸爸組成一個爬杆的特別訓練隊。既然是特訓隊,就不要讓其他朋友知道比較
 
好。我們去奶奶家附近的那個公園練習。如果學會了,晚上我們就去吃燒肉。」
 
這樣的親子對談是不是比較好。要讓孩子有動力去完成一件事。這裡媽媽很棒的一個目標設定
 
是,「做到了,我們就去吃燒肉」。
 
實際上,如果透過這次練習,孩子真的就會爬鐵杆的話,孩子也會建立自信,並知道只要努
 
力,沒有做不到的事。
 
孩子的成長中,自信是很重要的。
 
請父母注意讓孩子掌握聊天時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