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能說會道」的寶寶

2008112223:40
★ (1)--口語差的表現
嬰幼兒口語技能差,表現是多種多樣的。
如:有的孩子只會大聲嚷嚷,「如雷貫耳」,即使是與他面對面地說話,他也不會小點兒聲說;有的孩子說話像蚊子叫,放不開嗓子,就是兩個人面對面地說話,也聽不清他說了什麼,像中氣不足;有的孩子說話愛搶嘴,不讓別人說,不管你是大人還是孩子,只能聽他說;有的孩子愛插嘴,大人說話他也打斷,不會聽別人說話,也不會跟別人輪流說話;有的孩子害怕說話,人多的場合,更是「噤若寒蟬」,不敢啟齒。

人們在家裡,在托兒所、在幼兒園,都不難看到上述的情景。此情此景,家長往往很著急,苦於沒有對策。但久而久之,他們便習以為常,聽之任之,以至於影響孩子口語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 (2)--口語的重要性
口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是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幼兒學會良好的說話技能,可以受用終生。
會說話的孩子,嘴甜甜的,討人喜愛,給人好印象,家長和教師都很喜歡。口語技能差的孩子,則往往與之相反,在情感方面,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親子關係或師生關係。

在小朋友們群體中,口語技能差的孩子,同樣不受同伴歡迎。小朋友不樂意和這種孩子一起玩,甚至有意地躲避他,使他處於孤獨的境地。口語技能差的孩子,自己心裡也不平衡,感覺像被大人和同伴拋棄,感到被歧視,情緒往往不穩定,有時甚至表現出某些攻擊性行為或破壞性動作。他這樣做,有時僅僅是為了引起大人和同伴的注意而已。但結果適得其反,往往是愈加惹人討厭,導致惡性循環。

值得指出的是,習慣於高聲說話的孩子,不會控制自己的音量,常使聲音變得沙啞,導致聲帶受損,甚至從小患上咽炎,有害身體健康。另外,在幼兒園裡,常常發現有些孩子,發出陣陣噪音,而教師為使孩子安靜下來,又必須用更大的聲音講話,才能讓他們聽得見。如果長期處於這種噪音的環境中,人們容易患上不同程度的疾患。

★(3)--口語訓練
作者: 舒心
嬰幼兒的口語技能,只能從家長和托幼園所教師那裡學習得來,不學而能是不可能的。如果嬰幼兒的口語技能出了毛病,這毛病必然是出在家長和教師身上,關鍵在於教育不到位,教育不得法。
嬰幼兒口語可分為對話和獨白兩種。對話是在兩個人之間進行的,而獨白是自己一人講述。嬰幼兒口語的發展,對話先於獨白。三歲前嬰兒的對話,限於向成人打招呼、請求或回答問題,成人逐句引導回答;也有提問題的,如「這是什麼」等。不論對話的形式有什麼變化,都是在成人的具體引導下進行的。獨白語言是在幼兒期產生的。隨著生活的豐富和口語的發展,幼兒需要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知識經驗。

三四歲的幼兒,能夠講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在眾人面前,往往不大膽、不自然;四五歲的幼兒不僅可以獨立講故事和敘述各種事情;五六歲的幼兒不僅可以系統地敘述,而且能夠大膽、自然、有感情地描繪了。成人要積極主動地抓住嬰幼兒時期口語發展的特點,言傳身教,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地指導,耐心地示範,從每個細節入手,教孩子掌握說話的技巧。

比如控制說話的音量,家長和教師不可以抽像地、籠統地講:大聲點兒或小聲點兒,不要吵別人。如果這是對大人講,會有效果,但對嬰幼兒則不行,他理解不了具體意思,掌握不好標準和尺度。

所以,一定要根據不同情況,具體地予以引導:距離近的時候(在身邊),人少的時候(只有一兩個人或三四個人),說話要小聲點兒;而距離較遠的時候,說話可以大聲些,以免別人聽不見;當別人睡覺,或正在寫字、看書、看報、談話的時候,自己不要說話,以免影響人家的工作和休息;當別人講話的時候,自己要注意聽,不要隨意插嘴,不要打斷人家說話,如有急事或要求,也要先說「對不起,打擾一下」,然後再說不遲;上課時,說話前應先舉手,得到允許再說,不要搶先,要學會輪流發言等等。

總之,培養孩子良好的說話技能與習慣,使他們掌握口語技能,不是件小事。家長要從小抓緊抓細抓具體,注意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 (4)--要在3歲前
樂樂今年4歲,是個聰明可愛的孩子。大大的眼睛,留著小平頭,虎頭虎腦的樣子。可是,他講話時,有時卻含糊不清。
據他父母介紹,樂樂快3歲才會說話。在這之前,他什麼話都能聽懂,但就是不願意講話,只是用手勢和父母進行交流,表達自己的意思。而父母呢,雖然心裡有些著急,也並沒有採取什麼措施強迫他講話。等到樂樂突然開始講話之後,父母發現比起同齡的孩子來,樂樂的口齒有些不清。特別是發「L」音時,他幾乎發不出來。這時,父母才開始著急起來。樂樂的動手能力特別強,特別是對於機械、計算機等東西,一看就會用,特別有靈性。
對於這種口齒不清的孩子,父母該怎麼辦呢

其實,像樂樂這樣的孩子,雖然語言能力發展較弱,但理科(邏輯思維)能力卻發展得比一般孩子要好。兩種能力的發展不平衡。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就屬於這種。愛因斯坦直到3歲才會說話,但他抽像思維方面的傑出才能,卻使整個世界都受到了震動。

雖然如此,但是,由於口齒不清會影響孩子以後與人的正常交往,進而影響到其自信心的建立,因此,父母仍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父母所應該做的是取長補短。在積極培養孩子理科興趣的同時,要努力提高孩子的語言水平。怎麼提高孩子的語言水平呢?

第一,拒絕用手語與孩子進行交流。在孩子幾個月大時,就應該用語言和他交流,使孩子多接受語言刺激。當孩子試圖用手勢表達自己的意圖時,父母盡量不要理會。

第二,觀察孩子哪些音節發不清楚,著意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如多找一些含此音節的詞彙,讓孩子進行練習。

父母應該意識到,3歲之前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錯過了這個階段,再對孩子進行訓練時,往往會事倍功半。因此,對孩子的語言訓練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