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腸病毒在人類的呼吸道可以持續生存約三至四週的時間,在腸胃道則可以存活長達五至六週之久,所以它們可以經由糞口或飛沫等途徑傳染,也由於腸病毒具有在人體長期繁殖的特性,使得我們很難有效地去控制腸病毒的傳染。
腸病毒其實並非「名符其實」,因為它所以引起的症狀與「腸胃炎」可說毫無關係。感染腸病毒的最主要症狀多為發燒、口腔潰瘍、皮疹與各式各樣的併發症,大多數的腸病毒感染都是良性而沒有併發症的,甚至有高達五至八成的患者是不會有特殊症狀,也就是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至於手足口病與泡疹性咽峽炎則是某些腸病毒的常見病徵
腸病毒71型
近年在台灣肆虐的腸病毒71型是目前已知的六十幾種腸病毒當中相當特別的一種,在1969至1973年間美國加州的一次流行疫情中,腸病毒71型首度被分離出來,當時就發現有很多無菌性腦膜炎與病毒性腦炎的病例。
腸病毒71型的致病力相當高,尤其是神經系統的併發症,自從它被分離發現後,在世界各地都有流行的報告,包括澳洲、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瑞典、保加利亞、匈牙利、法國等地,而保加利亞、匈牙利、馬來西亞等地更有數十名死亡病例的記錄。
根據美國所作的調查,自1977年至1991年間,每年都有腸病毒71型被分離出來,只是個案數的多少每年稍有不同,可見此型腸病毒的分佈是全世界性的,而且一直存在。
國內對於整個疫情的統計發現,發生嚴重併發症的病例有79%小於三歲,數十名死亡病例大多以猝死為表現,77%的死亡病例都是在住院後二十四小時以內死亡,常常使得醫師措手不及。
在臨床病例分析顯示,致死的主因是病毒侵犯腦幹引起腦炎。腦幹部位有著掌管著我們呼吸、循環、自主神經系統等重要生命現象的中樞,此處的變化可以導致肺水腫、肺出血、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學術上稱之為神經性肺水腫。神經性肺水腫在急性期會因為心臟衰竭與呼吸衰竭而發生生命危險,即使渡過急性期,有部份存活者也會因為腦幹的呼吸中樞受到破壞而需要仰賴呼吸器維持生命。
腸病毒在台灣
民國87年間,腸病毒71型在台灣地區造成一股史無前例的大流行,疫情之嚴重,可以說讓所有為人父母者「聞腸病毒而色變」。根據疾病管制局資料,當年全國確定受到腸病毒71型感染的人數超過十三萬人,發展為嚴重併發症(包括:腦炎、肺水腫、心臟衰竭)的有四百零五人,有七十八人不幸喪生,也因此讓所有的民眾開始重視腸病毒的威脅。
事實上,腸病毒在世界各地都有,也曾發生過與台灣一樣的流行疫情,如保加利亞、匈牙利、馬來西亞等地就有數十名死亡病例的記錄;只不過腸病毒好發於夏季、初秋之際,而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一年四季都可能有感染病例出現,但仍以夏季為主要流行季節。
腸病毒其實包括二十三種A群克沙奇病毒、六種B群克沙奇病毒、三種小兒麻痺病毒、三十種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等六十幾種,在台灣常見的致死率最高的腸病毒71型。
罹患腸病毒71型的患者,絕大部份都會有手足口病、手腳會有疹子的臨床表徵,五歲以下的幼童若感染腸病毒,會有較嚴重的併發症,大約有1000~10000分之一的致死率,由於人體免疫力的基因非常複雜,醫界目前還無法確實了解為何五歲以下的幼童有較高的致死率;因此提醒民眾若病患為五歲以下幼童,應該要特別留意,萬一出現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持續嘔吐等,都必須馬上就醫。
一般來言,腸病毒發病後七天內是重症發生的危險期,照顧上應以多喝水、多休息為原則,以免造成脫水、休克或併發症的產生。由於腸病毒具有傳染途徑難以預防、病毒型別的特殊性、又常侵襲五歲以下幼童等特殊性,再加上年年都疫情及死亡個案的出現,因此建議民眾建立正確的防疫觀念,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率。
腸病毒的併發症
就大部分的腸病毒感染者而言,通常都會自然康復,但是在少數情形下會出現一些併發症,這些併發症有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心肌炎、新生兒敗血症等,其中又以腸病毒71型最可能出現致命性的併發症,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聞腸病毒而色變」的主要原因。
無菌性腦膜炎是腦部外面的軟膜組織發炎,因為病毒沒有直接侵入腦部組織,所以一般在經過頭痛、嘔吐、頸部僵硬等不適症狀以後,會自然康復;而病毒性腦炎則會直接影響到深部的腦部組織,所以會出現意識障礙、抽搐、幻覺等各式各樣的症狀,也比較有危險性,就算康復的話,有時候也會留下一些神經學上的後遺症。
肢體麻痺症候群是小兒麻痺最容易出現的後遺症,這是因為病毒破壞了人體的運動神經,甚至會導致肢體的肌肉萎縮。事實上,小兒麻痺病毒以外的腸病毒是很少出現永久性的肢體殘障的,但是1998年國內流行的腸病毒71型則出現類似的麻痺現象,因此不得不慎。
心肌炎會導致心臟肌肉收縮功能受損,使得血壓無法維持而有立即的生命危險。如果能夠拖過急性期,部份病人會完全恢復,其餘則留下程度不等的心臟與神經功能異常。
新生兒敗血症指的是當腸病毒侵犯三至六個月以下嬰兒的時候,因為嬰兒的免疫功能較差,病毒擴散到全身各器官而變成新生兒敗血症。一般而言,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大多會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保護,所以得到腸病毒感染的機會並不高。但是腸病毒一共有幾十種,母親可能對於其中幾種病毒沒有免疫力,所以有一些嬰兒還是有罹病的危險,其死亡率超過五成。
至於讓大家「聞之色變」的腸病毒71型,主要是這種病毒會侵犯腦部而導致突發性休克、肺水腫與死亡。台灣自從1998年首度出現腸病毒疫情以來,除隔年以外,年年都有都有腸病毒71型的致死病例,因此特別值得我們提高警覺。
為什麼大家聽到「腸病毒」很害怕,到底「腸病毒」是什麼?
■ 腸病毒不只一種?!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1型伊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此種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春、夏季及初秋流行,台灣地區因為在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發生。
■ 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呢?主要是由呼吸道的口水飛沫傳染和胃腸道的糞口傳染,或者是接觸到病人的口水、鼻涕及皮膚上潰瘍的水泡等途徑。另外,也可能是兒童接觸到沒有症狀但是帶病毒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是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要注意的是,玩具常成為兒童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童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
■ 腸病毒的傳染力有多久?
腸病毒傳染力始於發病之前幾天,在咽喉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腸病毒可持續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另外,在流行期甚至可以由污水中分離出病毒。
■ 發病後仍要注意傳染!
由於腸病毒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需特別注意感染者之隔離照顧,也必須特別小心處理感染者之糞便、口鼻分泌物、皮膚上水泡;發病二週後,咽喉之病毒排出量大量減少,透過口鼻分泌物、飛沫、接觸等途徑傳染的危險性降低,但仍應注意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傳染,同時因感染者排出之糞便仍有病毒存在,因此仍須注意預防腸胃道之感染,養成時時正確洗手等衛生習慣。
腸病毒的迷思
台北榮總小兒部感染科主任湯仁彬醫師
夏日炎炎,腸病毒原為夏季的兒童感冒,年年都來的腸病毒,原本不引起人們的恐慌,但在1998年夏季腸病毒71型在台灣肆虐,造成兒童致命高達78名,之後人心慌恐,大家思考方式的改變,認知腸病毒的可怕,在夏季來臨的時刻,面臨相同的困擾,暑期大型活動叫停,部分縣市幼稚園﹑托兒所停課,夏令營﹑游泳活動相繼取消,造成家庭中生活作息的步調紊亂。衛生單位發布新聞稿報導腸病毒,多次召集醫學專家會議,成立緊急動員小組,政府官員的憚竭心力,不斷的呼籲防治之道,期望能平息民眾的不滿及惶恐。醫療上因病情嚴重,人命關天,但見爭議性的治療,極昜引致醫病緊張及糾紛。腸病毒不是憑空而降,是什麼因素造成腸病毒的高致病性,這是吾人須深思的問題。加強瞭解腸病毒,適當預防及治療,降低發生率及增加治瘉率。
腸病毒是什麼
為腸病毒為小型RNA 病毒、核心小,溫暖天氣下非常活潑。腸病毒為幼兒及嬰兒常見的發燒性疾病。手足口症及咽峽炎。自然在腸道中。包括柯沙奇A(23種)。B病毒6種,伊可病毒32種,腸病毒(68-71型),小兒麻痺病毒(3型)等
流行病學
人類為惟一宿主,游泳池,公共浴池,衛生環境污染的地方易感染。由口傳入,在口咽部及部分腸道增生,經淋巴入血液中,傳至全身各器官,包括皮膚、黏膜、心臟、中樞神經、肝臟、呼吸道,潛伏期約一至五天,較嚴重的腦膜或心肌的侵犯約7至10 日,病毒在口咽部停留約5-7日,在腸道中排出可經6-8週。大多數的感染沒有症狀,幼兒及嬰兒為常見感染的一群。
腸病毒的臨床症狀
腸病毒可有不同的表微,不同的症狀。兒童主要的表現為發燒,手、口、足症: 水泡、丘疹、咽峽炎 ; 口腔上顎未端咽峽水泡,潰瘍,主因腸病毒種類不同,其喜歡侵犯的部位亦不同,而造成各式各類的疾病,例如柯沙奇A型比較喜歡侵犯皮膚以及黏膜,而柯沙奇B 型病毒會引起許多器官的病變(例如心臟、肋膜、肺臟以及肝臟),腸病毒各型多可侵犯腦膜、運動神經以及腦細胞,造成無菌性腦膜炎、麻痺現象以及腦炎,所以腸病毒可以引起各式各類的症狀,輕者像是一些感冒症狀、咽唊炎、口腔潰瘍等上呼吸道疾病或皮膚出現疹子或水泡或噁心、嘔吐和拉肚子等的腸胃道症狀,重者出現腦炎、肺炎、肝炎、心肌炎、胰臟炎甚至造成死亡。
診斷及治療:
腸病毒的診斷包括臨床及實驗室檢驗,確定由何種腸病毒引起,單純性手足口症及咽峽炎,多為自瘉性,數日內可恢復,不必擔心。大多數的症狀輕微,無特殊之治療方法,大多為症狀性的支持療法。因為腸病毒在腸道中可存在6-8週,故須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立即洗手。在感染期間,學童儘可能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在家中的處理亦應特別小心,儘可能避免親密接觸,不要親小朋友。如果出現皮疹、口腔潰瘍、口腔發炎、流口水、發燒、手腳冰冷、冒冷汗等不正常現象,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2-4天後出現。有嗜睡、意識不清、煩燥不安、無故驚嚇、肢體麻痺、抽慉、頭痛、嘔吐、呼吸困難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應儘速就醫。有厲害咳嗽、心跳很快、臉色蒼白、呼吸急促或困難的情況要迅速就醫,因可能是心肌炎、肺水腫或腦炎腦壓高的表現。 避免與孕婦、新生兒及小孩接觸應儘速就醫。
腸病毒的防治
由於腸病毒血清分型多,其特異性抗體持續數月至數年,無法得過一次終身免疫,除小兒麻痺外,沒有預防的疫苗,民眾注意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加強住家個人衛生,尤其需勤洗手,確實以肥皂洗手,以擦手紙擦乾。達到清潔、消毒的功效。所謂濕搓沖捧擦,濕; 水龍頭下把手淋濕;搓; 擦上肥皂或洗手液;兩手心互相摩擦;兩手從手背、手指、手掌再到手背仔細搓揉;沖;用清水將雙手洗淨,捧; 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擦; 用乾淨的紙巾或烘乾機將手擦乾、烘乾,如此才能確保將雙手洗淨。腸病毒來環境污染的地方,故感保持環境的清潔尤其重要,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最重要是在流行時期避免涉足公共場所,另外患者的兒童及成人,應避免與他人親密接觸,以防感染他人。